facebook linkedin youtube

2012年冬季课程来自上海大学的张正涵同学的学习心得,真心的和您分享她在以色 列的美好点滴

2012年冬季课程来自上海大学的张正涵同学的学习心得,真心的和您分享她在以色 列的美好点滴

见证虔敬与神圣——
参加以色列嘉利利学院冬季项目的感悟
上海大学2010级世界史专业
张正涵

 

只身去以色列前,朋友们半开玩笑地让我注意人身安全。现在回国了,我想用笔记录下我对这片神圣土地的切身感受,不敢说囊括全部方面,但它是真实的。
如果一提到以色列,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动乱、冲突、恐怖袭击,那么我可以很负责地说,不是这样的。以色列是一个非常安全、友善、先进的国度。从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到位于密兹拉基布兹(Kibbutz,Mizra)的嘉利利学院学习中心,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对于兴奋的我来说实属短暂,我与司机Aric相谈甚欢,他说:“在以色列,不论你的指尖触碰到什么地方,那里都有一段故事。”我望着车窗外蔚蓝的地中海,心里无限感叹。圣地,我终归还是来了!
密兹拉基布兹位于阿弗拉市(Afula)以北四公里的地方,一半是静谧优美的庄舍,一半是丰饶齐整的农田。基布兹(Kibbutz)在希伯来语中是集体农庄的意思,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好比我们已然成为历史的“人民公社”,在以色列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花团锦簇的庭院、悠闲自在的生活使这里成了我眼中的一方乐土、一处天堂。后来哈佛大学博士Moshe Elad教授为我们授课时说,密兹拉基布兹是在1919至1923年间第三次Aliyah(希伯来语,意指犹太人往以色列大规模移民潮)中形成的,成员多来自德国和波兰。当时我想起Aric就是来自波兰的犹太人后裔。我们便是在这样一处世外桃源学习和生活。


以色列嘉利利学院

我们班一共18人,我是唯一一位中国人,其他的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年龄最大的是72岁的荷兰艺术家,最小的是20岁的美国本科生,俨然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家庭。


冬季项目部分同学合影

 

一、充实而紧凑的课程

我们到达嘉利利学院的第二天,便开始了紧张而充实的课程学习。此次冬季项目的主题是“Two Nations and Three Religions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主要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考察重点,纵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历史,深刻剖析了这一区域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种族、宗教情况,深入探讨了不同种族和宗教团体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和内在关联。我们由十六位来自以色列、巴勒斯坦的专家和教授进行授课。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信息量非常大,我们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进行提问,课堂间隙大家便一边喝咖啡一边交流学习心得。课程虽然排得十分紧凑,但我并不感到累,相反收获的是学习知识的快乐与同学间的深厚友谊。上课之余,我还参加当地的安息日聚会和各种party,感受着不一样的文化与情感。

我们的课程主题主要分为六个部分:1、以色列历史:包括社会结构、政治选举、经济状况、前景展望等;2、巴勒斯坦历史:包括经济、社会、医疗、教育、机遇及挑战等;3、巴以冲突(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4、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派-什叶派冲突);5、基督教(新约圣经与教派分支);6、犹太教(起源与内部分支)。
我们上了80学时的课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Moshe Elad教授给我们上的两次课,分别是“巴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和“1967年至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他认为,在巴以双方达成最终协定前,至少有四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巴勒斯坦难民现状、对东耶路撒冷的控制和拆除约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定居点、两国间的安全协定和水资源分配问题。他觉得对此问题更谨慎的人会加上后两个。而从1967年6月的六日战争直到1993年,巴以之间唯有在93年的时候出现了突破,就是奥斯陆协定。他详细阐述并解释了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探讨的谋求和解的可能性。我想,真是亲身到了这里,才更深地体会到世界上最主要的三种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冲撞,这样一个宗教圣地,我们怎样看待现在的局势和冲突,怎样最大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这都是我们作为世界公民需要深刻思考的。

二、受益匪浅的Study Tour
(一)Mt.Tabor与加利利湖风情

第一次Study Tour,是在淅沥的小雨中开始的,以色列的天气就像多变的孩子,当我们登上塔泊尔(Tabor)山时,太阳耀眼的光斑已然在Transfiguration教堂顶端跳跃了。导游介绍说,Tabor山是基督教的圣山。相传耶稣带领伯多禄、雅各、约翰三位门徒爬上一座高山,在三位门徒面前改变了容貌,面容如太阳般熠熠生辉,衣服也圣洁如光。门徒们正感惊异,先知摩西(Moses)和厄里亚(Elias)也光临山顶,并与耶稣交谈。门徒伯多禄对耶稣表示想在这里搭建三顶帐棚,一顶为耶稣,一顶为摩西,一顶为厄里亚。话音未落,突然飘来一片云彩遮住了他们,同时传来一个清晰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从他!”门徒们听了,都匍匐在地,十分惊恐。耶稣走过来安慰他们,让他们不要害怕。当门徒们再次抬头时,摩西和厄里亚不知何时都已隐没,只有耶稣一人。这座高山就是Tabor山,眼前的这座教堂便是为了纪念耶稣显变圣容而兴建的,名为耶稣显圣容教堂(Basilica of Transfiguration)。步入教堂,最醒目的就是这幅穹顶上的壁画,最中心的是耶穌,头顶环绕圣环。摩西在他的右侧,厄里亚在他的左侧,其余三人都是他的门徒。我顿时被一种神圣的力量所吸引。


耶稣显圣容教堂(Basilica of Transfiguration)

 

Tabor山东北面便是美丽的加利利湖,素有耶稣“第二故乡”之称,有着“传道收徒迦百农”、“五饼二鱼救众生”等等数不胜数的故事。加利利湖在希伯来语中有竖琴之意,因其形状酷似竖琴。湖面浮光曜金、飘渺潋滟,仿佛要透彻每个人的灵魂。我在湖边久久伫立,注视着旖旎波光,感受着厚重而古老的文化底蕴。

据说以前这里盛行渔业,湖中的圣彼得鱼风味独特,我们有幸在湖边餐馆品尝到了新鲜的彼得鱼,淋上爽口的柠檬汁,边欣赏着山明水秀,实在是妙不可言。说到饮食,不得不提每餐必不可少的主食——pita饼,这是一种圆形面饼,里面空心,可以填入各式酱料和沙拉,以色列当地的犹太人更钟爱的是Hummus,也是我们最常吃到的纯手工酱料,把煮熟的鹰嘴豆磨碎加工,淋上纯天然的橄榄油,可谓是以色列饮食文化中的精华了。


加利利湖边

(二)约旦河的洗礼与贝都因人的好客
约旦河门外的围墙上醒目地用各国语言写着马可福音1:9-11里耶稣受洗的情景。“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彷彿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根据圣经记载,这里被认为是耶稣接受圣约翰洗礼的地方,之后他便走上了布道传教之途。这一段约旦河的洗礼檀水量充足,河岸边满是高大茂密的植物,让河水显得更加清澈碧绿,从世界各地到来的信徒,必定要到约旦河朝圣,穿上白袍接受洗礼。我站在岸边凝望河水,这片美丽的河域洗涤了多少游人的身心呀!当然,更多的还是虔诚信徒,在这见证神迹、受洗重生。

"
约旦河由于植被繁茂,《圣经》称之为“耶和华的花园”

荡涤身心后,我们去了贝都因人村落。走进一户贝都因人家中,家是面积很大的毛毡帐篷,阿拉伯风情的挂毯和桌椅随处可见。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贝都因人的历史与现状。他们是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贝都因”是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荒原上的游牧民”,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施行一夫多妻制,但真正可以娶到多个妻子的人只是少数,接待我们的这家主人只有一位妻子。贝都因人男女并不平等,家里女性不能见外人,但她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和热气腾腾的咖啡,主人还用磨制咖啡豆的器具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阿拉伯风情敲击乐,我们随着音乐舞蹈,意犹未尽。


在贝都因人帐篷中品尝美食

 

(三)马萨达的冷峻与死海的柔情
1月5日,我们从密兹拉基布兹来到了耶路撒冷,住宿的宾馆离耶路撒冷老城区非常近,正对着堪称地标的奥玛清真寺。去到时已是黄昏,暮色中的耶路撒冷没有喧闹,只有寂静安宁,夕阳的余晖洒在橄榄山上一大片犹太人墓地,凄凉而悲壮。同班同学Bill在一边说,犹太人坚信橄榄山是末日时耶和华降临的地方,所以他们渴望死后埋葬在橄榄山,静待弥赛亚的到来。我想,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将一次次地在耶路撒冷感受这种摄入灵魂的虔诚和神圣。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车子在沙漠中穿行了很久,一道亮丽的湛蓝突然跃入眼帘,我们都同时惊呼起来。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平静的海面,折射着淡淡的光晕,是的,这就是死海。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马萨达(Masada)即高踞在死海西南沙漠地带。马萨达在希伯莱语中意为“碉堡”,曾是希律王的奢华行宫,也是罗马大军洗劫耶路撒冷后犹太人最后的避难地。

震撼我的不只是东部沙漠、西部死海的壮丽景色,更是被代代传承的“永不陷落的马萨达精神”。导游介绍说,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了耶路撒冷,对犹太人大肆杀戮,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纷纷来到马萨达,这里成为了起义的最后据点。罗马人经过漫长的围攻,终于攻破了这座堡垒,但他们看到的仅是约960具尸体和保存完好的粮仓。原来这960个犹太人为了避免被俘受辱,决定集体自杀。了解了背景,我们参观了犹太希律王宫殿遗址、古罗马浴池、储水库等等历史遗迹,现如今这里每年举行犹太成人礼和新军誓师典礼。马萨达之行令我心醉神驰、热血沸腾。这里记载了坚定与力量、信仰与命运交织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铁马金戈的历史遗迹赋予马萨达一种独特的氛围,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为后人所瞻仰。


马萨达,俯瞰死海

正中午时,我们来到了死海。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全球地表的最低点,竟近在眼前。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果真有着语言所无法形容的美丽。一望无际湛蓝的海水、温暖的阳光、海滩边细腻柔和的死海泥,都吸引着我亟不可待地投身她的怀抱,享受漂浮的快乐。死海的海水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富含各种矿物质,对身体和皮肤非常有益。可惜我们的时间有限,要不然真想在这度一个长长的假期呢。


死海(希伯来语Yam ha-Melah,意为“盐海”)

 

(四)伯利恒与苦路——虔敬与神圣
伯利恒在耶路撒冷以南,以色列的先知弥迦曾预言弥赛亚将要出生在伯利恒。根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的父母本来居住在拿撒勒,但是由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便回到了伯利恒,耶稣就出生在那里。马太福音则记载希律王杀死了伯利恒城内及四境所有2岁以内的男孩。而耶稣的养父约瑟在梦中得到警示,得以全家及时逃往埃及,躲过了这次屠杀,直到希律王死后才返回。根据福音书,耶稣正是他们等待的弥赛亚。

我们很快来到圣诞教堂,据说这里就是耶稣诞生的地方。进去的门非常低矮,叫“谦卑门”,要躬下身子才能进入。步入教堂,斑驳的石柱伫立在两边,上方悬挂着一串串古老的吊灯。整个教堂显得宽敞高大,静穆肃然。而最为神圣的,无疑是“圣诞洞”了。圣诞洞即是耶酥诞生时的“马赫德”山洞。进入洞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低矮壁龛,地面上有一颗闪闪发亮的银星,是用来标识耶稣诞生地的。银星又被称为“伯利恒之星”,中间是一个圆口,周围镶有14个齿。边上镶刻着拉丁文字:“在这里,圣母玛利亚诞生了耶稣”。无数基督教徒久久凝视着闪烁的银星,俯身亲吻、泪流满面。壁龛的右侧,便是著名的石槽堂。教堂内,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金边彩画和色彩绚丽的窗户,描绘了耶稣降生的故事。

 
“伯利恒之星”——耶稣降生地

探访了耶稣的诞生地,我们便踏上了苦路。苦路十四站就是耶稣从被审判、鞭打开始,再到被钉上十字架的整个过程。后来人们把这段路上发生的事情编上号,即是Via Dolorosa(苦路)。苦路起点在耶路撒冷老城东北部、狮门(Lion's Gate)内的一所中学里,当时耶酥被判刑的地方如今是安东尼亚塔,位于中学西面。耶稣在苦路第二站被鞭打、戴上荆棘冠。耶稣承受不了沉重的十字架,在第三站跌倒,现如今这里是一个小教堂,教堂门楣上的雕刻再现了耶稣跌倒的情景。第四站时,玛利亚想在路边见一下自己的儿子,现在这里是一座亚美尼亚教堂,雕刻上满脸愁容的母亲见到了儿子,场面令人动容。第五和第六站,是西满和韦洛尼加帮助耶稣,如今已改成了一座圣方济教堂和一个小修女院。第七、八、九站,耶稣两次跌倒,还安慰耶路撒冷的妇女不要为他哭泣。我试了一下耶稣第三次跌倒处放置在墙角的十字架,果真十分沉重呢!苦路第十站到第十四站都是在圣墓教堂里了,这里也是我深有感触的地方。就在圣墓教堂门外,耶稣被剥去了外衣。我们随着拥挤的人群走进教堂,东南角上巨大的壁画正描绘着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场景。再往里走,便是耶稣钉上十字架的地方,无数信徒列队跪下触摸十字架台面下的石基,很多人不能自已、潸然泪下,虔诚之态让我不禁也随之感动。耶稣死后便被取下放到一块大理石板上,现在这块石板渗着丝丝血色,还散发着异香。无数虔诚信徒跪在这里,亲吻叩拜,感受主的气息,甚至痛哭不止。最后一站便是耶稣被埋葬的墓,由于耶稣死后三天复活,所以这是一座空墓。
走过苦路十四站,我看着一群群信徒举着十字架,边走边唱圣歌,每到一站都停下祷告,最后满脸泪水来到圣墓教堂,我确实被他们的虔诚所感动了,也最真切地体会到了神圣与虔敬。


圣墓教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无数虔诚信徒在此潸然泪下

(五)奥玛清真寺与哭墙
奥玛清真寺,这座金色圆顶的美丽建筑,堪称耶路撒冷的地标,不论从什么角度眺望耶路撒冷,都能看到奥玛清真寺闪烁的金色光芒。我们的宾馆离清真寺不远,今天终于有机会能近距离接近她了,心里特别激动。奥玛清真寺原本只允许伊斯兰教徒进入,我们获得了特殊照顾得以进去参观,但前提是必须按照伊斯兰教徒的打扮。于是,我前一天买的头巾派上了用场,穿上长裙脱下鞋子,我们便进去了。清真寺呈八角形,圆顶由真金箔贴成,墙壁由大理石砌成,以绚丽多彩的马赛克磁砖贴成阿拉伯图案装饰,墙上还有马赛克磁砖装饰而成的《古兰经》。寺内圆顶富丽堂皇,圆顶下方栏杆内的白色岩石据说是亚伯拉罕将其子以撒献祭给上帝的地方。离开清真寺,正巧遇上两名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这么多天一直没看见过持枪士兵,以色列真是一个安全平稳的国家。我立刻举起相机,不巧被他们发现了,我一惊,手一抖,照片有些模糊……后来朋友告诉我,在以色列,可以要求与士兵合照的,他们都很乐意很友好的,完全可以大大方方要求合影。以后有去以色列的朋友大可不必像我这样谨小慎微的啦。


不论从何角度眺望耶路撒冷,都能看到奥玛清真寺闪烁的金色光芒

暮色时分,我们到了哭墙。哭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是犹太教徒最重要最神圣的一处圣地。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离散之苦。哭墙中间有屏风阻隔,男女有别进入祷告。我们进去时,男生被要求带上一种叫“卡巴”的帽子,我慢慢走近哭墙,很多人面墙肃立、低声啜泣,或端坐在椅子上念诵经文,墙壁缝隙里塞满了人们的祈愿,虔诚之态令人肃然起敬。哭墙在暮色中沉默着,哭墙下虔诚的人们抚摸着、亲吻着、祈祷着、哭泣着。无疑,哭墙是庄严而厚重的,也是沧桑而凄凉的。在哭墙边拾级而上,是同样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地奥玛清真寺,这两个屡出冲突的宗教圣地如此接近,倒成为了夕阳下一道美得令人窒息的风景。离去时,我也像其他人一样,面对西墙倒退而走,表示恭敬。我想:有信仰有梦想终归是好的,作为旁观者,谁能理解犹太人心目中的上帝?谁能理解和平的深刻含义?谁又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希冀和哭泣?


暮色中的哭墙

两个星期充实而难忘的学习结束了,time flies!最后的结业典礼是在嘉利利学院总部举行的,我们参观了学院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他们人性化的轻松优美的工作环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享用了一顿十分丰盛的晚餐,大家交谈甚欢,这段时间留给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实在不愿接受即将到来的离别。我想我不仅收获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加深了对宗教和以色列的理解,而且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色列是这段缘分的开始,我相信它会像以色列遍地的橄榄树一样,枝繁叶茂、不断延续……

项目查询

日历

年历
This site uses cookies: Find out more. Okay